Creation concept
關於創作概念

關於導演

劉芝婷,出生於台南市,獨立影像工作者。曾有四年教學國小學生的經驗,並擔任國小實習教師,喜歡透過影像紀錄教育生活。研究所主修影像敘事與紀錄片。影像創作理念為連結教育與社會,用同理的角度與平凡的故事訴說過往,期許建立傳播與教育之間的橋樑。現職於公共電視節目部。
Liou Chih-Ting, born in Tainan City, is an independent videographer. She has four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has worked as an elementary school intern teacher. She enjoys using visual media to recor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In graduate school, she majors in video narrative and documentary. Her inspiration is to connect education and society, narrating the past from an empathetic perspective and ordinary stories, with the aim of hoping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She currently works in the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創作理念
我們生活與媒體緊密連結,每天從早到晚的行為也與媒體息息相關,卻很少有人與我們說明我們如何與媒體共處。
媒體稱為第四權,包含影響人民權益的重大決定,也是透過媒體來表述而做出影響。
但大家總是抱怨媒體環境的無奈,但很少有人思考,這是否與供需理論中的受眾選擇有關?
若閱聽人從小在教育環境,已有媒體素養能力,是否就有機會讓我們的社會民主更好呢?也比較不容易被帶風向?
因此我決定探討媒體素養教育在學校教學的困境,20年前就有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又是哪些原因支撐他們繼續走下去呢?如今兒童更是徜徉在媒體其中,老師該如何在教學現場與學生的距離不會愈來愈遠?
人們常常將媒體素養教育視為一種高高在上的倫理道德,我希望通過紀錄片的方式,將其比喻為同溫層效應,魚缸代表同溫層,水代表媒體,魚則是使用者。我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喚起更多人對媒體素養的重視,引發更多的思考與行動。
用紀錄片引起漣漪
台灣依然有一群人歷經這種試圖傳達他人的困境。就像大部分的魚都想安安穩穩的在魚缸裡,不容易被喚醒。因此,我決定以實驗性的精神,將這樣的面貌創作成作品,而我的創作態度是堅持。因此本片所呈現的人物,身上也具備「堅持實踐」這個很重要的能量。即便我創作之初是懷抱著熱情,隻身拍攝,期許《魚缸裡的自覺》中的這群魚,將會在未來找到更多鏡頭之外的魚,一起讓整個媒體環境變得更好吧。
為何需要關切媒體素養教育?
目前教育部已將媒體素養納入「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核心之一,公部門對媒體素養經常會與科技資訊議題併入討論,教學仍關心新科技的技術。
單打獨鬥教學的老師難以獨自支撐現在急速變化的媒體現況,是否有專業社群老師的共同協助?相對應的資源與補助是否能持續維持這群教師努力下去?這些問題都有可能影響未來媒體素養教育能否真正落實的原因。
「批判性思考」仍是當前即需訓練學生之處。從本片中可以看出目前小學生對於新媒體內容已有擷取能力,但對於訊息的思辨能力仍需要被培育。民眾過去對於媒體素養教育的概念大部分由論述中認識,藉由紀錄片播映計畫,能讓觀眾用影像建立媒體素養教學的示範,認識「媒體素養」與「教育」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探討自我與社會的關聯。
為何需要創造漣漪?
Mission
教育沒有終點
在2019年的秋天,當時我是一名台南市的國小實習老師,首次看到母校有媒體素養研習,因緣際會聽了劉慧雯教授的演講,燃起自己對媒體素養議題的熱忱。抱持這樣的初衷,我在拿到教師證後,毅然決然踏入傳播的環境,希望能引起一些漣漪。
